原標題:系統謀劃 創新舉措
贛州科學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
贛州地處南嶺、武夷山和羅霄山脈交會地區,是贛江、東江源頭,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
近年來,贛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系統謀劃,創新舉措,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大力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著力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升森林質量,全市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由2016年改造前的3.61立方米/畝提高到目前的5.25立方米/畝,增長率達31.4%。2022年,贛州市林業局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稱號。
科學規劃 系統思維謀篇布局
早在2016年,贛州立足全市森林資源實際,做出十年改造1000萬畝低質低效林的決策部署。藍圖一旦展開,落子便堅定不移。近年來,該市按照生態優先、多功能兼顧原則,科學編制《贛州市低質低效林改造規劃》,并及時開展規劃中期評估,積極出臺年度低改實施方案,指導各地推進低改工作。贛州還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把贛江源區生態綜合治理、松材線蟲病疫木除治等納入低質低效林改造范疇,堅持做到因林施策,統籌推進,綜合運用更替改造、補植補造、撫育改造、封育改造等方式,不斷優化林分結構,提升森林質量,引領帶動紅壤丘陵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工作。
建章立制 不斷規范低改實施
近年來,贛州在落實好上級有關制度規定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低質低效林改造“一個辦法、一套標準、三大行動、十項機制、十個嚴禁”等工作制度措施(低質低效林改造管理規范及技術標準、“增綠護林”“培綠護林”“固綠護林”三大行動、市縣聯動等十項機制十個嚴禁),推動低質低效林改造規劃運行。同時,贛州從嚴格加強改造項目資金管理、嚴格履行政府采購程序、嚴格財務管理、加強項目績效管理等方面著手,提升各地低質低效林改造項目實施質量。此外,贛州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低質低效林改造新機制,充分調動了全市造林綠化的積極性。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累計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730余萬畝。
分類施策 靶向用力補齊短板
針對不同區域主導功能、生態區位及林分類型,贛州堅持對癥下藥、分類施策,采取合理建設方式逐步推進。對境內昌贛、贛深高鐵以及廈蓉、大廣、寧定等三橫三縱六聯高速公路沿線實施“四化”(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建設,提升森林質量與提升森林景觀并舉,著力調整樹種結構,加強林緣補植,提高生態景觀效益。對贛江、東江源頭及飲用水源地實施“凈水”建設,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改善和凈化水質,強化土壤固持能力,實現“以綠養水、以林護岸”。對城鎮、村莊周邊森林實施美化建設,加強對缺株斷帶、林相殘破的林相進行補植修復。對生態功能重要、生態脆弱敏感區域森林實施提質建設,優先改造松材線蟲病發生區、高危區的馬尾松林,及時清理病死、瀕死木,通過補植鄉土闊葉樹,降低松林比例,阻斷病蟲害傳播通道。(劉 翔 鄭達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