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土潮涌春意濃
——央企青睞蘆溪的背后

落戶蘆溪縣工業園的中鐵軌道交通產業園。通訊員 盧 希攝
蘆溪縣,因央企接二連三入駐,這片土地在全省縣域經濟中顯得別有“春”色。最新數據顯示,蘆溪縣現有中材鋰膜、中材電瓷、中材科技風電葉片、南方水泥等8家央企項目落戶,并建成了中國建材、中鐵軌道交通兩個央地合作產業園,是江西引進央企較多的縣(區)。
放眼全省乃至全國,蘆溪偏居內陸,它的比較優勢在哪里?
秘密一:傳統產業的優秀基因
初冬時節,位于蘆溪縣工業園的中材鋰膜(萍鄉)有限公司廠區內,工作人員身著防塵服,正操控著一臺臺精密儀器,有序地忙碌著,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作為該縣首個投資超百億元的項目,這家以從事高性能鋰電池隔膜材料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為主業的企業,達產后年產量可達10億平方米,預計畝均產值超過千萬元,是蘆溪當前引以為傲的“大塊頭兼具大智慧”的好項目。
中材鋰膜和蘆溪的合作只是央地“雙向奔赴”的一個例子。在此之前,已有中材電瓷、中材風電葉片擇“蘆”而棲。央企巨頭屢屢在蘆溪投資興業,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看中了當地延續百年的工業基因。
1905年,萍鄉的喻兆藩等人在蘆溪縣上埠鎮創辦了萍鄉第一家近代瓷業企業——萍鄉瓷業有限公司,這也是我國最早一批注冊瓷業企業之一。
時至今日,蘆溪縣電瓷產業熊熊窯火生生不息、企業迭代愈精愈強、市場開拓愈寬愈廣、品種類別愈多愈全,巔峰時期出口量分別占江西電瓷出口量的80%和全國電瓷出口總量的22%,并在2020年10月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正式授予“中國電瓷之都”稱號。
除了產業年份夠久,蘆溪可提供的生產要素同樣非?!拔Α?。據統計,該縣已探明和開采的礦產資源達30余種,尤其是瓷土、石灰石、石英砂、煤炭等礦藏豐富,其中瓷土儲量超10億噸。
秘密二: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
在通往滬昆高速的蘆溪掛線上,經??梢钥吹揭惠v輛裝有風電葉片的重型貨車整裝待發。這些產自中材科技(萍鄉)風電葉片有限公司的葉片,最長的達到了95米。當前,該公司已發展成為國內綜合實力強勁的風電葉片產業基地。
“蘆溪很美,來了不悔?!敝胁目萍?萍鄉)風電葉片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年為了讓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投產,蘆溪縣專門成立了一個專班,幫助企業辦理相關手續,協調推進項目建設。從2014年9月項目奠基,到2015年1月開始投產,前后僅用了100天。
推進與央企在更高層面、更廣領域深度合作,離不開高位謀劃、高標部署、高效落實。近年來,蘆溪縣提出了“做大做強央企產業園”的目標,為了促進與央企的合作,該縣動作頻頻,并取得累累碩果,中國建材、中鐵電氣化局、中材國際工程、中材科技等央企一直都在蘆溪縣的招商名錄中。
2021年9月,在得知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鋰膜項目需要擴大產能這一消息后,蘆溪縣主動出擊,迅速對接,安排工作專班多次赴京,確認公司的投資需求并有針對性地制定招商方案,高效率的行動最終打動了中材鋰膜公司。
變誠心為實意,是蘆溪縣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縮影。該縣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行“交房即交證”“交地即交證”服務新模式,通過實施“十辦服務”,開展“八大行動”,統籌推進“一扇門”辦理、“一窗式”受理、“一次性”辦結、“一觸角”延伸的“四個一”政務營商環境建設,在萍鄉市率先推出了工業園區“一章審批”服務,打造了“溪心辦”營商環境品牌。
秘密三:成熟有效的配套支持
引得進,更要留得住、走得遠。該縣打出了一套組合拳,為央企落地之后的順利發展提供配套支持。
——拉長產業鏈。實施產業招商、精準招商、補鏈招商,尋找與央企合作的契合點,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該縣發動怡源絕緣子等3家民營企業組團與中國建材集團對接,建成了投資規模達15億元的中材江西電瓷電氣有限公司;推動保定朝雄電氣化電力器材有限公司與中鐵電氣工業有限公司、中材江西電瓷電氣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資組建了中鐵國材絕緣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蘆溪縣規模以上企業達122家,構架了多條產業的上下鏈,形成了央企與民企混合發展 “1+1>2”的生動局面。
——培育創新鏈。該縣與山東工陶院、電瓷產業聯盟共同組建了中部地區首家高壓電瓷電氣研究院中國蘆溪高壓電瓷電氣研究院,搭建了國家電瓷檢測檢驗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對央企技術反哺民企給予獎勵。同時,強化“產學研用”對接,與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新材料專業委員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設立蘆溪工作站,與30余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及高等院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實現了從適應標準到制定標準的飛躍,一舉掌握了行業話語權。
——補強扶持鏈。該縣在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外貿出口等方面給予獎勵和扶持,聘請了24位專家院士作為蘆溪經濟社會發展顧問,投資2.45億元建成人才大廈,讓高端人才在蘆溪安心、安身、安業,創新推出電瓷電氣供應鏈金融產業發展信貸通。
好風憑借力。正是在央企的加持下,蘆溪的工業經濟實現了系統性重構、整體性重塑,縣域經濟動力澎湃。(記者 劉啟紅)